国产一级中文字幕|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|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

<center id="ia4iy"></center>
<strike id="ia4iy"><kbd id="ia4iy"></kbd></strike>
  • <li id="ia4iy"><dd id="ia4iy"></dd></li>
    <menu id="ia4iy"></menu>
  • <strike id="ia4iy"><code id="ia4iy"></code></strike>
  • <abbr id="ia4iy"></abbr>
  • <delect id="ia4iy"></delect>
  • 潮州文化探源 |?吳榕青:潮州青龍廟探源
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3-02-11 09:48:57 文章來源 : 潮州+ 潮州日報客戶端

      現(xiàn)今潮州的青龍廟,又稱安濟廟、安濟圣王廟,潮州人俗稱“大老爺宮”,祀蜀漢永昌太守王伉,在韓江南堤麓外,是潮州城一座最著名的古廟宇。在每年正月下旬“大老爺”巡游時,引動城鄉(xiāng)士庶男女,萬人空巷的盛事。

      然而,古廟的始建年代及祭祀神明至今仍存在很多謎團。青龍廟所祭祀的神明既重要又復(fù)雜,反映出來的民間與官方,土著與移民信仰的歷史“層累”與“堆疊”,也是一個而饒有興趣的學(xué)術(shù)命題,但目今研究、調(diào)查成果甚少且未深入。


      民國初年,嶺東學(xué)者溫廷敬在《迷信(三則)》中言:“而潮州青蛇則號曰青龍,封為安濟王,而有神為蜀·王伉之說。潮之祀青蛇,古矣。而蜀·王伉則自明以來之所附會也?!?(《補讀書樓文集》卷五)饒宗頤教授昔年在《安濟王考》一文中,又指出潮州安濟廟“跨南堤,當(dāng)韓江之濱,臨水為廟。疑昔時此廟本祀水神,故名安濟,如梅州安濟王行祠者。其后別祀王伉,復(fù)仍安濟之舊名耳?!?(《安濟王考》)此兩位前賢的討論誠為卓見,惜均未展開討論。


      有關(guān)潮州安濟廟的早期文獻記載極為稀缺,現(xiàn)僅能以清代文獻略作考證,以期對潮州安濟廟的歷史發(fā)展軌跡有所明了。


      今青龍廟仍存兩通舊石刻匾額。一為“青龍古廟”,落款為“乾隆甲寅年陽月立”。乾隆甲寅年為乾隆五十九年(1794),可推測這是乾隆《潮州府志》修成之后的一次重修的時間。而另一“安濟王廟”匾卻沒有落款,年代不詳。


      記載潮州安濟廟的最早文獻是康熙《潮州府志》,僅記片言只語,“安濟廟:在南門堤,鄉(xiāng)人祈禱時,青蛇屢見梁節(jié)上,飲酒食肉,獨不傷人?!痹撚浭鑫淖謳缀跞珵橛赫逗j柨h志》所沿襲。據(jù)此,知其至遲在清初已存在,不過遺憾的是,未言明其由來及始建年代,這個問題至今仍然難于辨明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)纂修的《潮州府志》記載較詳:


      安濟廟:即青龍廟,安濟其封號也。詳載《寺觀》。神肹蠁靈應(yīng),潮人禱于廟者,伺其降陟奉承畏惕罔感越思。郡城南郭三河合其匯大海,承其委廟屹立堤次鎮(zhèn)洪流,為全城護報功肆,祀固其宜也。(《祀典》)


      青龍廟:廟跨城南大堤,當(dāng)韓江之沖,神素靈應(yīng),常有靈物蜿蜒憑龕次香案間,其色青,是曰青龍。倏忽隱現(xiàn),土人謂見之則吉,士夫商賈過潮者咸祀之,然不可必見也。潮人睹青龍之來,輒謂神降,奉之益虔,至不敢曖昧質(zhì)諸祠下。建廟時代不可考。相傳神為蜀漢永昌太守王伉,諸葛征蠻,伉守城捍賊,歿為明神。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,奉神像至此,號安濟靈王,立廟鎮(zhèn)水患,遂獲安瀾。殆《傳》所稱有功于民則祀者歟?……(《寺觀》)


      據(jù)上可了解到的信息如下:


      1、安濟廟,即是青龍廟,“安濟”是官方的封號。當(dāng)時古廟是位于城南外的堤防之上,韓江西岸。


      2、建廟的年代不可考。


      3、潮州本土人士特別信仰,影響所及,來潮的士人、商人都常去祭祀。


      4、其祭祀的神明有二,一是“青龍”,即“常有靈物蜿蜒憑龕次香案間”的小青蛇;二是三國時期“守城捍賊,歿為明神”的蜀國永昌郡太守王伉。傳說是明代來潮州當(dāng)官者奉入祭祀的。兩種神明分得清楚,并未混淆。


      5、無論是青龍,還是王伉,神明的主要功能是鎮(zhèn)壓韓江洪水,捍衛(wèi)全城。此外,神靈同時保護本土及外來人士平安吉祥。


      乾隆《府志》言“建廟時代不可考”,而曾楚楠考證“在未獲新的更確鑿的佐證之前,擬應(yīng)把青龍廟定為‘明萬歷二十七年潮州府同知施所學(xué)建’?!保ā肚帻垙R建造年代芻探》)似應(yīng)是誤解,建廟年代與王伉入祀是兩回事,在時間上不能捆綁在一起。既然乾隆《府志》不能確定廟宇的時間年代,而又說是明代滇籍蒞潮官員所見,可略見是廟先王伉入祀而建,而曾楚楠考訂的明代萬歷二十七年(1599)卻很可能是官方將王伉奉入廟內(nèi)祭祀的時間。


    史前以來潮州(閩越地)蛇神信仰的衍變


    早期祀蛇的歷史


      潮州祀蛇神,由來甚早。講秦漢以前的古地理,從唐代杜佑的《通典》開始,至唐宋時期的地理總志都無一例外地把潮州劃歸“古閩越地”或“七閩地”。古閩越地的范圍,以宋代為斷代,除今福建省地外,只有其東北面的溫州和西南面和西南面的潮州被列入,而今廣東省范圍內(nèi)潮州以外的地區(qū)都被劃為“百越之地”或“南越地”。實際上是唐宋時代的人對該地區(qū)區(qū)域歷史文化地理歸屬的推測。今天,考古材料表明,約在年距今2870-3390年前,閩南、粵東一帶(以晉江、九龍江和韓江流域為中心)存在一直保持著相同或近似的考古文化類型,如具有鮮明特色的浮濱文化。


      福建的祀蛇習(xí)俗發(fā)生更早,實在六朝之前,甚至可追述史前。古代福建的漢人與蛋(蜑)民長期在相當(dāng)大的范圍內(nèi)存在蛇崇拜習(xí)俗,與福建接壤的粵東潮州亦然。關(guān)于古代福建、臺灣與潮州地區(qū)對蛇的崇拜,分別已有許多細致深入的研究。福建蛇崇拜的解釋,一般都認(rèn)為它原為閩越人的信仰,長時間被漢人沿襲下來,并融入了福建民間信仰之中。關(guān)于古代潮州漢人盛行祀蛇習(xí)俗,黃挺認(rèn)為這種風(fēng)俗原是潮州土著人民的習(xí)俗,在北來漢人與本地土著融合的過程中,這種風(fēng)俗被保留下來了。


      與福建毗鄰的潮州在宋代至明代,民間也一直存在祭祀蛇神的習(xí)俗。以下數(shù)點亦為潮州早期祀蛇歷史的佐證:


      蛇郎君故事流傳的典型區(qū)域:中國著名民俗學(xué)家劉魁立先生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“蛇郎故事在我國各省區(qū)、各民族中間,廣泛流傳。這一類型故事在全國從南到北各個地區(qū)都有記錄?!钡窃摴适氯砸詵|南地區(qū)最盛行。潮汕的故事雖然今天難得聽到,可在幾十年乃至一百年前是潮汕地區(qū)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。


      現(xiàn)代蛇信仰的遺存:在潮汕地區(qū)一帶,稱一種褐色無毒蛇為“黃頭娘”,傳說為司命公或伯公的女兒,禁止傷害它。潮汕鄉(xiāng)間多有此說,筆者幼時即聽老人如此語。


      東南少數(shù)民族圖騰的印證:古代的疍民人有祀蛇習(xí)俗,明代“蛋(蜑)人神宮畫蛇以祭,自云龍種。” (《赤雅》) “潮州蛋人有五姓:麥、濮、吳、蘇、何。古以南蠻(閩)為蛇種,觀其蛋家神宮,蛇像可見。世世以舟為居,無土者,不事耕織,惟捕魚裝載以供食,不通土人婚姻。嶺東河海在在有之?!?(順治《潮州府志》) “蛋有三:蠔蛋、木蛋、魚蛋,寓潯江者,乃魚蛋。未詳所始,或曰蛇種,故祀蛇于神宮也?!?(吳淇輯:《粵風(fēng)續(xù)九·雜歌》)潮州的畬族有關(guān)于始祖來源于“龍犬”或“東海蒼龍”之說。


      筆者以為潮州古代漢人祀蛇習(xí)俗也可能是通過早期的福建移民,直接把這種文化印痕搬到潮州來,即是漢化閩越俗或閩越化的漢俗,早已在福建完成,不必在潮州才完成其融合的歷程。


    明代廣西梧州青蛇的引入與三界廟的建置


      明代中期以后,蛇崇拜經(jīng)過改造,其形象已成為一種性情溫和的無毒的小青蛇,變得更容易為民眾所接受。清代,潮州的蛇神“冠冕南面,尊曰游天大帝”;潮州城的青龍古廟,崇祀安濟圣王,并輔以一種小青蛇的靈物;此外,還在城北有類似信仰的三界廟。這與明代廣西西江流域的蛇信仰流播到粵東有關(guān),與祭祀小青蛇的三界廟頗有關(guān)系。


      明末清初的民眾認(rèn)為,蛇神是從廣西梧州傳來的,諒非虛言。目前關(guān)于嶺南三界廟的研究不少,可互為印證。


      光緒《海陽縣志》載:“安濟王廟又名青龍廟,在南門堤側(cè),廟創(chuàng)自前明。”文后原注:“相傳神為蜀漢永昌太守王伉,諸葛征蠻,伉守城捍賊,歿為明神。前明滇人有宦于潮者,奉神像至此,遂獲安瀾。殆《傳》所稱有功則祀者歟?時有青蛇蜿蜒見于廟,不傷人,忽見忽沒,故又名青龍廟云?!痹诹硪惶?,解釋道:“謹(jǐn)按:邑三界廟、安濟廟俱有蛇神,而安濟廟尤靈異。稱曰青龍王,以其色青,頭有王字也。然出沒難測,咸同以前廟中屢見。自光緒來數(shù)歲,或僅一見。相傳潮人帶其香火出征,遇青蛇至,必奏捷班師,故潮人皆神之。”


    作為水神的宋代閩粵贛邊安濟王信仰


      饒宗頤教授昔年又指出,瀕臨韓江邊的安濟廟“不獨潮州有之,梅縣亦有之”,今存《永樂大典》“潮州府”部分,剛好散佚了第五三四四卷,其中的“宮室(含廟、寺、宮、觀等)”不得而見,所以這個史料缺環(huán)目前未能彌補。而現(xiàn)存最早的完整的《潮州府志》只有嘉靖版,其體例中不列寺廟。當(dāng)然跟當(dāng)時編纂者的意識形態(tài)有關(guān),無疑跟嘉靖初年魏校在廣東大毀淫祠(廟)有關(guān)。


      事實上,不惟粵東之潮、梅州之關(guān)系密切,潮、梅與其北邊接壤的汀、贛州關(guān)系也異常密切。雖然東西橫亙的南嶺(五嶺)山脈為今贛、粵二省天然分界線,武夷山脈又把閩、贛二省分隔開來。但是另一方面,贛江、閩江、韓江這三條中國東南的大河流,基本上發(fā)源于南嶺與武夷山脈交接處,分別向北、東、南注入湖海,也天然成為溝通中國東南一隅的交通大動脈。因此,宋代的贛、汀、梅、潮四州之間不僅經(jīng)濟聯(lián)系緊密,民間信仰與文化習(xí)俗之交流也極為頻繁。該區(qū)域安濟王信仰即為一典型之范例,除潮州情況不太明晰外,其他贛、汀、梅州三個州幾乎在北宋都建有安濟王廟,在北宋都得到“安濟”的廟額,這絕非偶然,應(yīng)是區(qū)域之間文化交流所致。贛、汀、梅、潮州四州分屬閩、粵、贛,但因自然地理地緣構(gòu)成,實際上是同一個經(jīng)濟、文化區(qū)域。譬如媽祖作為水神信仰,由韓江下游傳播上游的汀江流域,那么潮州始建于明代之前的安濟廟,非常有可能傳播自韓江之上游梅州的梅溪宮(安濟廟),而梅、潮二州之安濟廟極可能是由贛江或閩江經(jīng)由上游,越過近距離的分水嶺而傳播的。


      通過梳理、排比贛、汀、梅、潮州等地有關(guān)安濟廟的史料,已經(jīng)粗略蠡測出水神安濟圣王在贛江流域下游到上游,閩江流域上游到韓江上游之間的傳播軌跡。綜上所述,祀蛇廟宇獲得“安濟”王之封號,集中在北宋末年。具體而言,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至崇寧四年(1101—1105),閩粵贛諸位水神相繼獲得“安濟”的封號。


    “冠冕”移易:明末王伉入主青龍廟——儒家正統(tǒng)的介入


      大約到明清之際,潮州士人將其云南的王伉搬請進入青龍廟即安濟廟,將原水神的“安濟王”的冠冕套給他。廟宇的始建是不可考的,證明廟宇遠早于明代,只是說在明代才將王伉的神像奉祀進來安濟廟,且將原來的封號頒給他。乾隆《潮州府志》言“前明滇人(云南人)有宦于潮者,奉神像至此,號“安濟靈王”,立廟鎮(zhèn)水患,遂獲安瀾。”至遲在編修乾隆《潮州府志》的年代,才正式列入祀典。


      據(jù)上列資料,該廟始建年代不詳;神明傳說是明代云南籍來潮州官員請入祀的。安濟圣王在潮州城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,被尊奉為“大老爺”,為何“安濟圣王”受到如此隆重祭祀,關(guān)于其來歷的,傳統(tǒng)有四種說法:


      第一,乾隆版“前明滇(云南)人宦潮者奉神像至此”說的擴展。


      據(jù)民國時記錄下來的民間傳說稱:青龍爺是一位菩薩,在生時是蜀漢永昌府丞王伉,諸葛亮平西南時,王伉有功于國,有德于民。死后,受到川滇等處奉祀。到了宋期,皇帝就封他做安濟圣王。明朝季年,有滇人官于潮州,奉安濟圣王香火同來。以官府之提倡,于潮州府城南門外臨韓江名叫“青龍埔”之地修建廟宇,供奉神像。廟榜書“青龍古廟”,俗遂稱神為“青龍爺”,或稱“大老爺”,因而有青龍出現(xiàn)。每淫雨水漲,則鄉(xiāng)人群集守堤。若發(fā)現(xiàn)青龍游泳之處,即是處堤土,必將松潰,得知急行填筑。關(guān)系地方大事,神方行示兆,故潮人稱之為全郡福神。


      第二,清官王伉私開倉救民擬獻身,但最后卻駕馭了蛇精,飄然到了潮州受崇拜。


      民國年間亦有傳說王伉做永昌府丞時欲私自開倉賑饑,想要更快地去開倉,決定抄小路,越深山,但山中藏著噬人不擇的蛇精。王伉接近蛇窟時,跪下禱祝,請求蛇精暫時讓他通過,并約他事畢回來,親自獻身供其口腹。王伉開倉賑饑后,又回到小路實現(xiàn)諾言,到了小路,斗大的蛇頭拔山倒海而來。王伉不慌不忙,一腳跨上蛇身,飄然向西而去。潮州鄉(xiāng)民遇到韓江水漲,以順流飄來的青色馴蛇為王伉替身,大拜而特拜。


      其實,第二個傳說是對第一個傳說的補充,增加了王伉在永昌的事跡。都屬于神外來(云南)說。


      第三,潮州本地人謝少蒼(滄)在永昌府任官,當(dāng)?shù)匕l(fā)生旱災(zāi),他私自賑災(zāi)獲罪被處于重刑,附近王伉廟神挽救了他。


      傳說蜀漢永昌太守王伉,在一次保衛(wèi)城池戰(zhàn)斗中犧牲。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,有一次,當(dāng)?shù)匕l(fā)生旱災(zāi),他未得朝廷應(yīng)允便私自打開倉庫,施濟饑民。朝廷獲悉,處曝日七天的刑罰。將罰時,頭頂上空驟然有烏云遮日。疑惑中,夢見有一神明前來庇護。赦罪之后,他才知道夢中的神明竟與附近王伉廟中的王伉像一模一樣。后來他將廟中的王伉及大、二夫人偶像帶回潮州。適逢韓江發(fā)水,便將王伉他們的偶像供置在江沿的青龍古廟,洪水果然解除,古城安然無恙。王伉從此被推崇為“安濟圣王”。


      第四說:明末潮州城南門外謝厝大族有宦游云南者,獲罪發(fā)配永昌郡,但他虔誠感念安濟老爺,最后脫罪被釋,私刻安濟王偶像帶回潮州家鄉(xiāng),供奉于青龍埔土廟。


      據(jù)說明末潮州城南門外謝厝(筆者按:謝姓為明清以來該地之大宗族),有一名叫謝少滄的,宦游云南,因犯罪發(fā)配永昌郡。因他很相信安濟老爺,心誠念堅,夢神庇護。后來脫罪釋放,便自以為是安濟老爺在暗中保佑。清初他回潮州時,便在云南私刻安濟老爺偶像,帶返潮州,供奉于青龍埔土廟之內(nèi),后來……各方善男信女,便集資為他(安濟老爺)建起堂皇的廟宇。


      第三與第四個傳說大同小異,與原來乾隆版最大的差異是,請神入祀不是云南人,而是到云南當(dāng)官的潮州本地人。


      據(jù)曾楚楠考證,謝少滄是嘉靖壬子科(1552年)舉人,原名為謝紹祖,字少滄,海陽謝良慶(正德五年庚午科舉人)之孫,官至岷府長史。謝少滄并未“宦游云南”。按傳說,謝少滄“建青龍廟”的時間在清初,但修成于順治十八年辛丑(1661年)的《潮州府志》中,對青龍廟卻無片言只語之記述,故建廟之“清初”,按理當(dāng)在辛丑之后。說他于“清初”建青龍廟,事同子虛。總之,根據(jù)現(xiàn)有的資料分析,青龍廟系“清初由謝少滄所建”的傳說,缺乏依據(jù)。在未獲新的更確鑿的佐證之前,關(guān)于青龍廟的始建年代及建造緣由,仍當(dāng)以乾隆《潮州府志》所載的“前人滇人有宦于潮者,奉神像至此”的說法為準(zhǔn)??蓚湟徽f。


      雖然王伉入祀青龍(安濟)廟,但青龍神受到的重視與關(guān)注遠遠超過安濟王。乾隆元年(1736)舉人,乾隆五十八年(1793)任興寧縣典史浙江人俞蛟筆記載《迎青龍》:


      潮州土俗,以蛇之有青色者為青龍,奉之如神。每歲二月望到,結(jié)彩為輿,管弦鉦鼓,舁之以行,名曰“迎青龍”。各船女郎之未經(jīng)梳櫳者,皆濃妝艷服,扮劇中故事,隨神游行,望之燦然,如錦始濯,如花始發(fā),艷心眩目,莫可名言。紈绔子弟,裙屐少年,爭備金繒,擇佳麗者,以次給之。受者名曰得標(biāo)。得標(biāo)多者,聲名噪甚,即有大腹賈不惜千金,為制衣飾,與之梳櫳。(《夢廠雜著》)


      清嘉道間,寓居于潮州城的粵東詩人黃釗作有《神弦》二首,其一《青龍神》詩曰:“潮人奉神曰若禹?!笨梢姵比酥匾暢潭燃胺铎爰墑e之高。


      《清史稿》記載了咸豐年間(1851-1861年)全國各地受到中央認(rèn)可的神明有:“臨淸、東昌、河南正陽關(guān)并祀金龍四大王,……潮州祀安濟王漢王伉”。


      因為有了中央頒布的合法“祀典”,故清代后期青龍(安濟)民間信仰在潮州城更為興盛。道光、咸豐兩任海陽縣令的陳坤有詩云:“靈爽當(dāng)年處處聞,閭閻百萬護慈云。喧傳簫鼓神游早,共喜收成有十分。”詩后注曰:潮郡南門外有青龍廟,相傳祀蜀漢時永昌太守王伉,甚著靈異。每年正月卜期出游,以時之遲早決歲之歉豐也。


      清代乾隆年間,安濟廟與青龍廟合流為一處;而到清末時,安濟王與青龍王已混合為一體了,甚至可以說,將南方原始蛇的信仰與宋代水神的封號安濟王,加在王伉公身上了?!鞍矟鷱R”為潮州城最重要的廟宇,民眾稱為“大老爺宮”,故而王伉公被稱為“大老爺”。


      至于清末,其游神賽會達到極盛。有當(dāng)時《嶺東日報》實錄如下:“郡南青龍古廟,所祀為安濟圣王,每歲出游,最為熱鬧。……是夜,城內(nèi)夜游煙火花燈燭天震地,加以鼓樂喧闐,左顧右盼,應(yīng)接不暇?!?/span>


      青龍廟即安濟廟的始建年代及具體演變等很多問題,到目前為止,仍然隱昧不明。如青龍廟與安濟廟哪個先建置,后又何時合而為一空間而兩匾額共存。這些問題都有賴于以后史料的挖掘。雖則如此,目前可以初步推斷的是:青龍(安濟)廟在明代之前已存在了,在不同時期由若干種不同的主祀神明,在這同一個空間進行疊合與互動。其最底層的本土信仰理所當(dāng)然是蛇神,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中后期衍變?yōu)闇睾偷男∏嗌撸黄渲虚g層信仰是宋代閩粵贛邊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“安濟圣王”;最后至清乾隆年間,才將其冠冕加在蜀漢時期為國忠勇犧牲的王伉身上。至此,才算完成了其被官方列進“祀典”的資格。


    作者 | 吳榕青

    編輯 | 翁純

    審核 | 詹樹鴻




    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