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賞石的魅力
□ 谷夫
中國奇石,自古以來,便是文人雅士、達官貴人們怡情的雅趣。人們喜歡一方石頭,都是被石頭那奇異的造型,斑駁的色彩,或粗獷或細膩的質地等特性而吸引。一塊好的奇石,從具象上說,似老翁.似稚童,似猛虎,似綿羊……多是鬼斧神工,恍若真境;從抽象上說,也可以像一抹浮云,一束靈光,一個來自宇宙外的神秘符號,直令觀者驚嘆咂舌。這便是奇石讓人一碰,無法揮去的魅力所在。
靈璧石(產于安徽省靈璧縣漁溝鎮(zhèn)),太湖石,昆石(產于昆山市玉峰山)和英石(產于廣東省英德市),是中國四大觀賞石。觀賞石,追求的就是一個“奇”字,千百年來,中國人為什么收藏奇石?說到底,首先是為了一種精神享受。玩石頭的人都知道玩石會上癮。說觀賞石是“人見人愛”一點也不過分。據說白居易當年從杭州離任而去時,帶上兩塊天竺石,記曰:“三年為刺史,飲冰復食壁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兩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無乃傷清白”也確實是“一石千金”了。
有人要說了,我沒有條件接觸這四種觀賞石。怎么個玩法???我們知道,由石頭組成的巨大山形地貌,是旅游的最大看點,幾乎所有的風景線,從泰山到黃山、華山、恒山和衡山,從石林到地下溶洞,從名山大澤到古剎、公園和曲徑通幽的園林,離開了石頭就不成其為園林。所謂“園無石不秀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其實,你在旅游時,到南京,總可淘到幾顆玲瓏剔透的雨花石吧?到新疆,買幾塊有花有樹有人有物的圖紋石、有棱有角散發(fā)出陽剛之氣的戈壁石,也非難事。到華北各地旅游,隨意買上少許?“盛開”的菊花石和牡丹石,都是可能的。在咱們潮州,油光可鑒、黃潤可愛的潮州蠟石,不也是耐看耐摩挲的好東西嗎?
觀賞石既能“登堂入室”,又能“人見人愛”,?“流落”“凡塵”而悠然怡得,說明它有一種雅俗共賞的特性。觀賞石文化是種雅俗共賞、老少咸宜的文化形態(tài)。觀賞石的美是“與生俱來”的。晶瑩剔透的礦物晶體當然是按照自己特有的結晶規(guī)律天然生成的,即使是各種造型石或者造物隨機“涂鴉”而成的圖紋石,也是天然生成的,容不得一點點人工的雕琢、拼接和添色。只有極少部分觀賞石,例如一些圖紋石、大理石之類,因為好看的圖案“埋藏”太深,允許經過切割、磨平和拋光。但是依然不允許在畫面上太過“增光添色”。
觀賞石的珍稀性體現(xiàn)在它們的產量有限,嚴格受地域地質條件和環(huán)境的限制,比如潮州?蠟石,產地主要在潮安登塘的世田和饒平青嵐的幾片杭門,它們既不能克隆、也不可再生,是種不可多得的、不可再生的自然產物。
巍峨的山形,奇特的造型,“奇石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是地球上無時無刻不在的“傳奇”。說起來也真是奇怪,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,山東有人找到一方酷似香港航空照片的齊彩石,王朝聞先生稱之為“天意之石”;無獨有偶,正當中國奧運會組委會公布了奧運會標志“中國印”之后不久,筆者在《科技日報》上竟然看到一幅圖紋石照片,“中國印”惟妙惟肖,只是二者呈“鏡面對稱”而已。觀賞石之奇特,一至于此。真真不可思議!
中國人的哲學思維,造就了中國人豐富的想象力,體現(xiàn)在奇石觀賞“思維”上,更是能體味到“一石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”的哲理,觀察出超凡的境意。本心修持到一定境界,看石似山,看石似人,看石似景,春風、夏荷、秋葉、冬雪,都能給你一一體味出來。更有甚者,從石參禪,透徹了生命和宇宙的真諦,大悟大徹,得悟大智慧,不也是天大的樂事么?
編輯|郭洵汐
審核|詹樹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