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级中文字幕|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|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

<center id="ia4iy"></center>
<strike id="ia4iy"><kbd id="ia4iy"></kbd></strike>
  • <li id="ia4iy"><dd id="ia4iy"></dd></li>
    <menu id="ia4iy"></menu>
  • <strike id="ia4iy"><code id="ia4iy"></code></strike>
  • <abbr id="ia4iy"></abbr>
  • <delect id="ia4iy"></delect>
  • 李英群:“湘橋春漲”之我見
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4-08-30 09:31:28 文章來源 : 潮湃 潮州日報客戶端

    “湘橋春漲”之我見

    □?李英群

    清代吾潮詩人鄭蘭枝的《潮州八景詩》很有影響,尤其是《湘橋春漲》這一首:


    湘江春曉水迢迢,十八梭船鎖畫橋。


    激石雪飛梁上鷺,驚濤聲徹海門潮。


    鴉洲漲起翻桃浪,鱷渚煙深濯柳條。


    一帶長虹三月好,風光幾擬到層霄。


    《湘橋春漲》在潮人尤其府城人心目中,是景中之景,所以,至今仍不時出現(xiàn)在市民的生活中。


    就在這個甲辰盛夏,一陣破壞力巨大的山洪在梅州一帶暴發(fā),沖堤裂岸,順韓江直奔潮州。有位文友面有喜色告訴我,他去看“湘橋春漲”了,并打開手機出示視頻。


    我說:你這不是“湘橋春漲”,應稱“湘橋夏暴”!


    常識告訴我們:漲,是專指海潮的,潮漲潮落,海潮漲退,是因為太陽、地球與月球運轉(zhuǎn)出現(xiàn)的。我從小生活在鄉(xiāng)下,家在楓江岸上。鄉(xiāng)里有農(nóng)諺云:“初三流(澇),十八水。”是指農(nóng)歷的月初三和十八的潮水漲得最滿。因為初三,太陽與月亮在地球的同一側(cè),兩者吸引力相加,把地球表面的海水吸向一邊隆起,地面就漲大潮,而月十八,道理亦然,太陽與月球從兩側(cè),你拉我扯,海水也就涌向兩側(cè)而使海平面升高。


    而描述山洪,從來只有暴發(fā),沒有用漲這個詞。加上詩中已標明這景是寫三月的,不是初夏,可知不可能是描述山洪的。


    水迢迢是形容水流悠遠綿長,我童年在楓江岸邊就欣賞這種美景。楓江是榕江的支流,榕江水與海平面幾乎持平,所以,每月初三或十八日,楓江水漲,常會自流入兩岸田面,這時的水面,水波粼粼,平靜開闊。這畫面,與山洪暴發(fā)的場景相去十萬八千里。


    府城人稱韓江發(fā)洪水叫“做大水”,許多人會爬上城墻去看水,那是一種什么情形?畫家、散文家林墉有文描述他童年在城頭看大水的情形:“在城中望去,竟如天邊行云。而在城墻上望韓水,黃泛泛的旋渦,水面上有盆有椅,有豬有羊。有樹有柜,死尸則自然有男有女……”


    這時候,此情景,詩人怎么會接著來一句“十八梭船鎖畫橋”呢?梭船早就被轉(zhuǎn)移到安全的水面去避禍了。


    “驚濤聲徹海門潮”,也就是說,你在橋上賞景,提耳可聽到海門的潮聲與橋下濤聲相呼應。海門這里是泛指,是謂海潮涌入之處。那么,海有多遠?賈島《寄韓潮州愈》詩中有“海浸城根老樹秋”一句,可見在唐代時,海水是到達城腳下的。到了二百多年前鄭蘭枝生活的年代,是否海潮能直撲湘子橋?也可能是詩人的夸張。


    至于《湘橋春漲》詩的后四行,更是描寫了陽春三月的清晨韓江水面寬闊而波光粼粼的畫面,美不勝收。絕非“做大水”時那洶涌咆哮的黃泛泛山洪能展示的美景。


    說到這里,使府城的朋友們感到失望,真的抱歉了。你們說:“湘橋春漲”不再有了。其實,歲月無情,何止此景不再,鱷渡秋風也只存秋風,西湖漁筏也只剩西湖,龍湫寶塔也被涸溪塔頂替了。我想:無須遺憾,存在史籍中和記憶里,也是一種文化存在??上驳氖浅敝菪掳司耙言u選出來,也受到認可,而未入選的湘橋燈光秀更把湘橋的古典美與現(xiàn)代科技的光彩相合,給市民、給游客更美的視覺享受,彰顯了古橋煥發(fā)新青春。


    至于部分市民把夏季山洪視為春天海潮,也許他們都明白不可代替,不外是寄托對春漲湘橋的懷念,開個玩笑聊以自慰罷了。



    編輯|張澤慧

    審核|詹樹鴻



    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