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级中文字幕|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|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

<center id="ia4iy"></center>
<strike id="ia4iy"><kbd id="ia4iy"></kbd></strike>
  • <li id="ia4iy"><dd id="ia4iy"></dd></li>
    <menu id="ia4iy"></menu>
  • <strike id="ia4iy"><code id="ia4iy"></code></strike>
  • <abbr id="ia4iy"></abbr>
  • <delect id="ia4iy"></delect>
  • “耐穿到番畔義成鞋”——百年老店“鄭義成鞋店”
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4-10-27 09:58:59 文章來源 : 潮湃 潮州日報客戶端

    “耐穿到番畔義成鞋”

    ——百年老店“鄭義成鞋店”

    陳賢武


    在潮州城,以開業(yè)時間最早來衡量,老字號“三鼎甲”為汪勝昌紙遮店、鄭義成鞋店、陳登科筆墨店。其中鄭義成鞋店開業(yè)于清乾隆三年(1738),店址在太平路英聚巷口左側,臨街店面,內連作坊,到1956年春公私合營才招牌隱沒,經營時間長達218年,是潮州城里第二間二百年以上的老店?!傲x成鞋”以鞋好、質優(yōu)、價實而聲名遠揚,“金錢·古坊”商標的縮口布鞋遠銷閩粵及東南亞、英美各國。當時潮人都以擁有一雙“義成鞋”為榮,張競生1920年代理潮州金山中學校長時,就規(guī)定“義成鞋”為學生服飾之一。廣告紙上也堂皇打出了“潮梅歷史最長、規(guī)模最大、貿易最多之鞋店”。

    “鄭義成號”鞋莊廣告宣傳單。

    鄭義成創(chuàng)始者,原住饒平黃崗楚巷,為避禍亂,移居潮州府城,租賃于太平路徐厝巷。為謀生計與糊口,擇太平路英聚巷口“大方伯”坊(表彰明貴州布政使鄭旻)之亭腳,以修補鞋為生,勤儉積蓄,清乾隆三年(1738)在太平路英聚巷口左側租鋪創(chuàng)鄭義成鞋鋪(太平路200號,今為行云見茶),除繼續(xù)舊業(yè)外,發(fā)展縫制布鞋,營業(yè)開始發(fā)展。至第三代鄭緇衣,雖考中清咸豐十年(1860)貢生,仍棄文從商,專心經營,由于價廉物美,質量可靠,城鄉(xiāng)享有盛譽,遷居英聚巷3號。第四代鄭名安(聲揚)在祖業(yè)上,于光緒五年(1879)將原鋪“正記”隔壁鋪(太平路202號,今為阿彬牛肉分店)收購成“鄭義成鞋莊”,前店后坊,雇工督造,通過潮僑,進一步打開了南洋群島銷路,并遠銷英美各國。在《1864年全年潮海關出口貿易統(tǒng)計》其中“鞋”一項是出口國外英屬海峽殖民地1679雙,西貢90雙,價值1769元;國內上海35836雙,福州1360雙,價值37196元。其中義成鞋占的比例不小。傳至第五代鄭國梁(1862-1951,號云圃)及弟鄭國藩時,生產更加發(fā)展,將住屋隔壁(英聚巷1號,今市橡膠廠宿舍)至太平路及由鞋莊至鄒氏宗祠相鄰這一段增設工場,全盛時全店員工達二百多人(外工不計)。

    鄭義成鞋鋪經營以布鞋為主,不斷變化革新式樣,從清代不分左右的羊鼻鞋、雙鼻鞋,至民國初轉為分左右的深頭鞋、淺頭鞋,還有鞋頭包皮及圓口、方口之分,至1922年,年產皮底、布底、呢底的男、女布鞋、童布鞋27萬雙,產值50多萬大洋??箲?zhàn)前,鞋的品種已發(fā)展至40多個,主要有經濟鞋、大眾鞋、安樂鞋、軟底絨面鞋、赤底黃呢鞋、女彩花鞋、什色全緞面鞋、女布鞋等,品種多樣化。

    自鄭云圃兄弟繼承先人經營之后,齊心協(xié)力,分工合作。鄭云圃負責購皮選料,鄭國藩負責加工操作,恪守“寧愿三年賠錢,也要保質量爭名譽”的原則,在選材制作過程中嚴把質量關,不合格不能出廠,以誠取信。其中“千層底”制作非常講究,先把團布一層一層,過漿上糊,漿糊所使用小麥淀粉須先去除面筋提取淀粉,熬制出的漿糊才白凈耐用,后貼到板上,擎到猛日下曝得透干,這就是做膠柏(鞋底料)。然后經過切底、包邊、圈底、納底和錘底等幾道工序,生產的縮口多層底布底鞋曾風靡一時,遂有“義成鞋——底厚”的雙關歇后語。在經營中,強調一視同仁,禮貌周到,商品可以退換,定做加工按時按質完成,偶有顧客發(fā)現鞋面走紗或鞋底斷線,立即對換道歉,包修不取任何費用,深受歡迎。因舊時普通人家,只有隆重節(jié)日才穿鞋見客,平時赤腳或穿木屐,義成鞋質好,故一雙鞋用十年八載屬常事。相傳有一七十多歲老婦人曾來店投訴:你們店夸說鞋質量好,這雙鞋是我出嫁之物,現在線崩且多有磨損,這質量是有問題的。云圃先生在店內聽知,哈哈大笑,讓伙計速為老人修補鞋,不收分毫。這售后服務使義成鞋的名聲更深入人心。且最講究包裝紙,從清末至1920年代沿用絲紙,蓋朱印“鄭義成老鋪”,上面石坊模樣,亭內有雙古錢為記,每只鞋包一張,用一絲紙繩捆緊??箲?zhàn)后隨潮流改為紙盒。嚴把質量關,不合規(guī)格的蓋上“次品”?。ú簧w“鄭義成制”章),削價出售。因而鄭義成名鞋,譽冠潮梅,名揚海外,外銷最盛時,年出口布鞋六萬雙。當時有以“羲成”為名的布鞋,企圖魚目混珠,不久因質量而消失。后鄭氏兄弟拆產時,鄭義成招牌估值大洋券15萬元(當時幣值與光洋等同),堪比黃金,可見其聲譽。(參見潮州市商業(yè)局編:《潮州市商業(yè)志》,1985年。)

    鳳凰洲“有鳳來儀”匾額。

    云圃先生積資雖厚,自奉儉樸,不管業(yè)務多忙,慈善為懷,熱心社會公益事業(yè),如修橋、造路,無不慷概解囊。當每年盛夏前,自費購置竹架、布帆,雇工搭蓋在湘子橋中間“十八梭船”上空,為過往行人遮日,晚上又讓專人收帆。每天黎明,帶上一小袋裝有大小各樣鐵釘、鐵錘、鉗子,到梭船督促檢查,發(fā)現連接梭船橋板固定的鐵釘松動或損壞者,即釘緊或更換,直至炎陽高照,人聲鼎沸,才慢步回家。除韓江水漲梭船斷開外,至90歲那年上半年,風雨無阻。他的孫子樂和,80歲老人回憶6歲時帶掃把跟爺爺到湘橋修理打掃情形時,歷歷在目,眼眶濕潤。在他言傳身教下,子孫均是安分守紀的公民。他還獨力捐資鋪路,從北郊明鏡寺西側的紅路伯爺至鳳山雨亭及從葫蘆山后連接雨亭,把原來令人望而生畏而又必經的泥濘小路鋪為平坦灰路,方便過往行人。每當清明時節(jié),春雨霏霏,來往掃墓人士,嘖嘖稱贊。又利用鋪內生產人員集中生產,行動迅速,隨時即可集合出動救火之便,出資購置一部手搖水車和一應消防器材,成立一支鄭義成消防隊,由店里員工組成,參加本城及鄰近消防行動,后被編為縣消防大隊的一個志愿小隊,以鄭紹熙(云圃第六子)為小隊長。此外,韓祠內1926年《重修韓文公祠記》、1936年鳳凰臺“有鳳來儀”匾額等都有他捐款的芳名。每年青龍廟會,向各商家募捐,他除捐款外,私下還與廟會說好,如果所捐款項不足,由他墊付,因此,游神高舉的第一支標就是義成鞋鋪。全城均稱之“義成大爺”而不名?!按鬆斪龊檬聼o論”,這是民間口碑?!耙粋€人做點好事并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,不做壞事”。

    鄭義成鞋鋪歷經五代,子侄眾多,于1920年代創(chuàng)義華洋貨商店(170平方,今太昌路右側農行營業(yè)處),由鄭國藩之子時敏為經理。及國藩身故后,兩房分家,請第三方評估,房產約1850平方,各分資產40萬元。云圃先生大公無私,讓二房先行選擇。最終是招牌及鞋鋪二間、加工場、貨物并英聚巷平房瓦屋,歸坐大房,經理改換鄭紹熙;將英聚巷新建樓房(即今載陽茶館一帶,西與鄒氏宗祠相鄰)及義華百貨門巿、門市對面義和祥鞋鋪(太平路204號),歸坐二房,產權由鄭時敏兄弟所有。抗戰(zhàn)時,鞋鋪遷移興梅,營業(yè)萎縮。復員后回城恢復營業(yè),鄭紹熙雖苦心經營,隨潮流革新款式,并增制男女皮鞋多種,但時局不靖,僅勉力維持。云圃先生于1951年無疾而終,享年九十歲。送葬者摩肩接踵。1956年,鄭義成鞋鋪與周益生、許天成等合并為公私合營鄭義成制鞋廠,1958年8月并入地方國營潮安皮革橡膠廠?!班嵙x成”漸漸隱入歷史的煙云中,成為傳說……

    云圃第九子鄭茂熙(1918—1990)是知名美術家,著名畫家林墉在《街巷深深》憶道:“教我畫水彩畫的鄭茂熙老師,他住英聚巷頭義成老厝,義成鞋莊可是古城大戶,這條英聚巷早就以義成大厝知名。自然于我而言,于我們一群美術小子而言,那段時日,一提到英聚巷去,即刻就來神,畢竟意味著到鄭茂熙老師家去看畫學畫!可以說,在我們這群學畫少年來說,鄭茂熙老師就象征了英聚巷!”歷史就是這樣不斷讓人記憶著……

    鄭義成主屋位于英聚巷3號,橫貫至載陽巷,面積670多平方,三落四進,左右火巷,基本保存完整。原為清康熙三年(1664)進士、翰林院庶吉士楊鐘岳的太史第,光緒間歸于鄭氏,門匾改為“滎陽舊家”。滎陽(今河南開封),鄭氏郡望。宅邸在原有基礎上重修,可見到不同時代建筑裝飾風貌的變遷。2011年列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義和新樓在英聚巷6號,坐北朝南,系兩層小洋樓,中西結合,部分硬山頂灰瓦屋面,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構架,中間一大天井。通面寬20.19米,進深24.12米,占地面積約485平方米。后為市文化實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、華南票證印刷廠。今活化為載陽茶館,修舊如舊后成為古城的網紅茶館。2020年列入潮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名錄。


    編輯|蔡楊

    審核|梁佳濤




    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