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之深,國之大,五土之中自有風情,城鄉(xiāng)僻壤皆藏美食。大凡美食之取食材,必擇其近地,因昔日科學欠發(fā)達,冷凍與路途便是難以逾越的兩座大山。關于薄殼,食之求鮮,屬于時間限類海貨,所以除潮汕之外,外人知之甚少。薄殼產(chǎn)自福建至廣東汕尾沿海一帶,潮汕沿海乃是其中心區(qū)域。薄殼是潮人心頭之好,它既是美食,也是鄉(xiāng)愁。而以薄殼腌制之咸薄殼,更是穿越了四季的束縛,在時間的深度與空間的廣度擴展,饞涎了很多潮人的童年、青春,甚至整個人生。
我家鄉(xiāng)在饒平之南,鄉(xiāng)前面朝大海,淺海灘涂鋪列其間。沙泥適中,水深適度,落潮見日,水質(zhì)咸淡適宜,浮游微生物眾多,其中有養(yǎng)蠔的蠔埕,有養(yǎng)薄殼的虷場,皆養(yǎng)殖之風水寶地,所養(yǎng)之物鮮甜肥美,彰顯出獨特的地域韻味,讓人迷戀。
家鄉(xiāng)之薄殼,產(chǎn)于每年7、8月份,每到此時,周邊魚販聞聲而至,相爭采購。薄殼,又名海瓜子,形似瓜子,卻比瓜子更小,更薄。其色金黃,殼薄如紙,肉質(zhì)鮮嫩。
咸薄殼,顧名思義,乃是用薄殼腌制的小咸菜。咸薄殼的腌制,我追逐不出其根源所在。有人說是薄殼豐產(chǎn)之時,賣不完的積余漬鹽而待食;有人說是取其生產(chǎn)當時擇鮮而腌制,以備日常急需。但不管誰先“吃螃蟹”,這從大海來的饋贈,永遠延續(xù)著海邊人的記憶與期盼。
腌制咸薄殼,需選新鮮、肥美的薄殼。先用清水洗凈,再放入大鍋中用鹽水焯燙。燙將熟后,薄殼的顏色變得更加鮮艷,仿佛是大海的顏色。隨后,將薄殼撈出,瀝干水分,放入大缸中,加入適量的鹽和少量的辣椒粉,輕輕攪拌均勻。最后,用一層尼龍膜一層紗布封住缸口,放在陰涼通風處,讓其自然發(fā)酵。但家鄉(xiāng)對咸薄殼的腌制好像沒那么繁瑣,是直接用連著蹬(足絲)的新鮮薄殼,勻均海鹽,放進甕罐之中,有些嫌其味寡,放上2分錢一包的五香粉,隨意攪拌一下便封上甕口。
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腌制,咸薄殼的味道變得更加醇厚。打開甕中的一層尼龍膜一層紗布,一股濃郁的咸香撲鼻而來。把手伸進甕中,掏出連蹬的一把,摘上一粒,小心扒開,一下子金汁欲滴,放入口中,那咸中帶甜、甜中帶香的味道,立刻在口腔中漫延。細細品味,仿佛能感受到大海的氣息,咸咸的海風、暖暖的陽光,還有那輕輕的海浪聲。
在我的記憶之中,童年、青少年的餐桌上,咸薄殼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佐餐咸菜。無論是早餐、午餐還是晚餐,它都能與各種食材搭配得相得益彰。與白粥同食,則是最經(jīng)典的搭配。一碗熱騰騰的白粥,配上幾顆咸薄殼,簡單卻美味。這種日常又普遍的食物,隨著現(xiàn)在時代的變遷與食材的豐富而漸漸淡出家中日常,而出現(xiàn)在一些酒樓、餐館中,用來做各種菜肴的佐料或配料,當成餐桌上珍饈佳肴的“伴娘”,除了刺激食欲,彰顯菜肴的豐富美味可口,也讓人們激發(fā)一下鄉(xiāng)愁的味蕾。
咸薄殼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童年的一段時光。小時食物稀缺,三餐油水寡淡,剛填飽肚子,轉身肚子便餓。那時父母工資低微,皆用于日常生計,我身上罕有零錢,肚餓時難得買點零食填肚角。一日忽然想了一辦法,上校讀書或落溪摸蟹時,在甕中摘幾粒咸薄殼,放于讓父親從醫(yī)院帶過來的玻璃藥瓶中,攜帶在身,饞時或肚餓便偷偷倒出一粒,以解其困。有時吃多,咸得口渴,只好隨地取山泉井水灌飽肚子。
我家對面的一位叔公,人精瘦得很,黑面淡須,但卻是一把落海好手。他掠海貨不用帶捕捉工具,靠的是用他粗礪而靈敏的雙手,抓捕摸掠,掏洞挖掘,每天背竹簍出去,回家總是滿簍蝦蟹。習以為常的是,他從不把他俘獲的海貨蒸煮自己的口欲、填飽自己的肚腹,他把他的海貨拿到街上去販賣,同時帶回一些菜蔬米豆養(yǎng)護著他的家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,雨天或閑時沒出海,他便在屋檐底下擺著一張用舊船板當桌面,石塊當腳支墊在下面,自己坐著一張矮凳,悠哉悠哉地品著米酒。桌上的配酒菜是一碟炒花生,另一碟便是咸薄殼。他抿了一小口酒,還未見吞下,便伸出手,像他摸魚一般的小心,拇指放于其余緊攏的四指下面,若掏洞的樣子,輕輕地在花碟兒中摸出一粒咸薄殼,恍惚間宛若捕獵到勝利果實,抿嘴瞇眼,對著咸薄殼,指尖壓緊,緩緩用拇指的指甲扒開,一滴泛著光的鹵水剛在咸薄殼中滋落,他馬上伸長頸脖,伸出舌頭,鹵水剛好就滴入他的口中。隨時,他馬上對著咸薄殼嘬了一口,“嗞”的一聲,緊皺的臉子瞬間開了顏……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一位堂叔公從香港返回家鄉(xiāng)探親,給家族各家各戶贈送了從香港帶過來的衣服和行軍散、虎標油之類的一些日常便藥,而且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發(fā)10元的紅包,同時,他還帶來我從來未見的稀罕美味——香港奶糖,分給我們這些小孩們,這讓我和親戚們感動了好久。當堂叔公準備返港時,家族親戚們給他備了回禮,我以為是豬肉鵝肉,沒想到卻是菜脯和咸薄殼!后來我不解地問奶奶,讓這常物當回禮合適嗎?奶奶說,菜脯便是香港豬舌,薄殼是香港奶糖。在香港生活,豬肉奶糖都吃膩了,吃家鄉(xiāng)雜菜才解膩。當年的我,一臉疑惑與驚訝。
現(xiàn)在說起,當年的疑慮我已是明了多時。
如今,世道變了,生活富足了,食物豐富,我們體味到感受到生活的各種滋味。咸薄殼,現(xiàn)在不僅僅是代表一種食品,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,而對于許多漂泊在外的潮汕人來說,這更是他們對于家鄉(xiāng)的一種深深的懷念與鄉(xiāng)愁。每當他們品嘗到這熟悉的味道時,仿佛就能感受到家鄉(xiāng)親切溫馨的氣息,如聞到母親身上的奶香,讓他們憶往昔、思今日,讓他們血脈澎湃。
咸薄殼的鄉(xiāng)愁啊……
文字|余澤存
編輯|翁純
審核|詹樹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