饒北鄉(xiāng)民過年的“雞碗”,是潮州年味的獨特符號,一道富有吉祥意義的傳統(tǒng)佳肴。每當我回憶起兒時的春節(jié),吃雞碗便如一道道絢爛年節(jié)煙花,在味蕾和舌尖上舞蹈綻放。
雞是鄉(xiāng)村最常見的家禽,以前家家戶戶都有飼養(yǎng),到了年尾便殺雞待客。雞碗俗稱“四點金”,有白切雞碗,也有酒糟雞碗。在一個寬口圓碗中,雞頭、雞尾、雞腳和雞翅被精心擺放,如同四個點,分布于碗四周,此四部分謂之“四點金”。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雞尾并非真正的尾羽,而是雞臀,為了討個好彩頭,人們習慣稱之為雞尾。雞腳通常置于碗底,而雞翅和雞頭尾之間則填充擺放斬好的雞塊雞肉腎片心肝等,一般最好的肉多擺在最上面,方便客人食用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雞碗里除了雞肉,也有人根據口味添加其他肉類,如酒糟鴨、鵝肉,甚至豬頭肉等。只要擺盤得當,整道菜就能呈現出展翅欲飛的金雞形象,色香味俱全。
年節(jié)的宴席上,“四點金”總是占據著桌面的中心位置。鄉(xiāng)下民宅中多圓桌,座次或許難以區(qū)分,雞頭的朝向就昭示著座上賓的尊貴身份。通常,雞頭會對準桌上輩分最高或最受敬重的客人。有趣的是,有時你會見到幾位輩分相當的客人互相謙讓,他們輕輕地轉動著雞碗,試圖避開被雞頭對準,就像是在推讓首席的座位一樣。一幕幕生動熱鬧的場景,為餐桌增添了不少趣味。
小時候,跟著大人去親戚家拜年時,我興起調皮,用筷子故意去夾“四點金”中的雞頭,總會被大人們及時制止。因為“四點金”在家鄉(xiāng)人的心中是財氣的象征,通常不會被吃掉,而是作為擺設來討好彩頭。客人們只會夾食中間的雞肉,而“四點金”則會在被循環(huán)使用。據奶奶說,舊時生活沒那么好,一副品相好的“四點金”會從初一擺到十五才被舍棄。物質匱乏的年代,人們甚至舍不得將其丟棄而是將其制成糟肉或鹵肉繼續(xù)享用。
我母親出生在人丁興旺的大家庭。拜年時我們只能選擇在其中一位舅舅家中用餐。到了飯點,各家各戶的“雞碗”便如同約定好的一般,紛紛送來。每一碗雞碗都代表著親戚們的熱情款待與深深敬意。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這一份份帶著親情與溫情的佳肴。由于“雞碗”數量眾多而桌面空間有限所以只好輪流上桌。每當一碗雞碗被端上桌時大家都會紛紛舉筷品嘗一兩塊,或贊美味道,或感謝一番,再換下一家的雞碗上桌。場面溫馨感人即使時隔多年我仍歷歷在目。
談論美食時我們往往不僅僅是在談論味道本身更是在回味一種記憶、一種鄉(xiāng)愁。吃“雞碗”不僅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更是一份帶著親情與溫情的禮物。它代表了淳樸鄉(xiāng)民們最真摯的情感,無論貧窮還是富足大家都愿意將最美好的食材獻給親人和客人。雞碗飽含滿滿的祝福與喜氣,愿這份美好與傳統(tǒng)能夠隨著歲月流轉永遠傳承下去,讓后代子孫們也能感受到這一份難得的文化與祝福。
作者|黃超鵬
編輯|郭洵汐
審核|詹樹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