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级中文字幕|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|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

<center id="ia4iy"></center>
<strike id="ia4iy"><kbd id="ia4iy"></kbd></strike>
  • <li id="ia4iy"><dd id="ia4iy"></dd></li>
    <menu id="ia4iy"></menu>
  • <strike id="ia4iy"><code id="ia4iy"></code></strike>
  • <abbr id="ia4iy"></abbr>
  • <delect id="ia4iy"></delect>
  • 李英群:從英歌舞想到梅蘭芳
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5-02-28 10:14:25 文章來源 : 潮湃新聞客戶端

    從英歌舞想到梅蘭芳

    李英群

    普寧的英歌舞上了央視春晚,成為話題,尤其在潮人之中引起熱議。首先是一陣子興奮,地方文化能登上央視這個最受關注的平臺,是一種價值的體現,無疑會感到光榮,網上轉播多多。

    細看之下,你就感到在許多表達高興、感到臉上有光之外,也有些潮人認為不滿足,倒不是因為時間短,而是味道不足,經過認真加工的這段上央視英歌舞,原湯原汁不夠,不過癮,遠不如在俺潮汕城鄉(xiāng)各村各社自己表演的那么有味。

    于是,我們很快在網上看到眾多穿行在街巷,縱橫在廣場上的英歌舞,參加演出的村民,下到“剛會走”,上至“九十九”,即從小孩到老人都參與了,他們的表演古樸有力、粗獷狂野、豪放縱情,在圍觀的人陣中呼嘯而過,風起云涌,山呼海嘯般,讓人血脈僨張!

    于是,聽到一種聲音:村巷舞臺的英歌舞,勝過央視舞臺的舞英歌!這當然不是指因舞臺和人員的限制而減少了那種英歌舞特有的氣勢,而是覺得少了點草根味,尤其是伴唱的那首由譚維維演唱的歌,歌詞根本聽不懂,也沒感到有助于表演氣派的豪雄。

    文藝作品,見仁見智,絕無唯一標準,你說聽不懂,我卻聽入迷。有媒體這樣解讀:通過詩意的敘述展示了廣東普寧英歌的魅力。從天地間的自然景象到人類歷史的傳承,再到英歌的表演藝術,展現了英歌的文化深度和藝術價值。

    一位英歌舞的參與者笑著對我說:“那首《潮起舞英歌》一開始唱道:‘天降我,落地人間,我踏著七星的路線,’我雖不知七星路線為何物,但可以當作腳下的大地,繼續(xù)我的舞步。而下面說‘吼出炎黃的諾言,烙印在華夏的天地之間’我實在不懂!我們吼嚷的‘嗨嗨’之聲,就是炎黃的諾言么?”

    對這歌詞的理解,永遠無法統一,也無須統一。這一點也不影響英歌舞的火起來、火下去,進入其盛世!

    而我,忽然想起魯迅論梅蘭芳來。魯迅的雜文《略論梅蘭芳及其他(上、下)》,主要談的是梅蘭芳演戲,其中論及與十三旦相對比,很引起我的興趣。十三旦是山西梆子著名的旦角演員侯俊山,其表演細膩、功底豐厚,深受觀眾歡迎。因為十三歲時登臺就出名,被人稱十三旦。

    魯迅當時看到著名的梅蘭芳“頗有些冷落”,是被士大夫們據為己有,罩進玻璃罩之故。他說梅蘭芳“不是皇家的供奉,是俗人的寵兒,這就使士大夫敢于向他下手。士大夫是常要奪取民間的東西的,將竹枝詞改為文言,把‘小家碧玉’作為姨太太,但一沾著他們的手,這東西也就跟著他們消亡。他們將他從俗眾中提出,罩上玻璃罩,做起紫檀架子來,教他用多數人聽不懂的話,緩緩的《天女散花》,扭扭的《黛玉葬花》,先前是他做戲的,這時卻成了戲為他而做,凡有新編的劇本,都只為了梅蘭芳,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蘭芳。雅是雅了,但多數人看不懂,不要看,還覺得自己不配看了?!?/span>

    魯迅接著尖銳地指出:“因為他是旦角,年紀一大,勢必至于冷落的嗎?不是的,老十三旦70歲了,一登臺,滿座還是喝彩。為什么呢?就因為他沒有被士大夫據為己有,罩進玻璃罩?!?/span>

    “他未經士大夫幫忙時候所做的戲,自然是俗的,甚至于猥下,骯臟,但是潑剌,有生氣。待到化為‘天女’,高貴了,然而從此死板板,矜持得可憐??匆晃徊凰啦换畹奶炫蛄置妹?,我想,大多數人是倒不如看一個漂亮活動的村女的,她和我們相近?!?/span>

    在這里,我絕對沒有認為央視把潑辣的、有生氣的水滸好漢們表演成不死不活的林妹妹,平心而論,央視的英歌舞,在場面的調度和動作的整齊方面,比在廣場見到的更悅目一些,在舞美的映襯下,畫面也更亮麗。我感覺最強烈的一點,是那首歌的詞,讓大多數人看不懂,顯得生硬,外加多余。

    近些年來,在傳承、弘揚民俗文化的活動中,這種不恰當的把俗變雅而讓多數人看不懂、不愿看的現象還真不少見。比如潮州歌冊這種敘事韻文的形式,在我們一些新文藝工作者筆下,見不到原本那些用最俗口語表述的詞句,都很高雅,接近古詩詞,也沒了故事,只寫一道風景、一段吉祥的祝詞,其實就是新民謠,但又缺乏民謠的俗與野,這種傾向是不足取的,魯迅論梅蘭芳對我們是一種警示。

    央視把英歌舞搬上春晚的舞臺,是值得點贊的;在觀眾中引起熱議,也說明它是成功的。至于那首歌詞引起我聯想到魯迅對梅蘭芳的評判,也只是我個人的觀感。

    你認為呢?


    來源|潮州日報

    編輯|張澤慧

    審核|詹樹鴻



    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