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级中文字幕|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|国产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

<center id="ia4iy"></center>
<strike id="ia4iy"><kbd id="ia4iy"></kbd></strike>
  • <li id="ia4iy"><dd id="ia4iy"></dd></li>
    <menu id="ia4iy"></menu>
  • <strike id="ia4iy"><code id="ia4iy"></code></strike>
  • <abbr id="ia4iy"></abbr>
  • <delect id="ia4iy"></delect>
  • 作為精神資源的“懷想”——讀陳平原《懷想中大》
    發(fā)布日期 : 2024-11-10 09:50:24 文章來源 : 潮湃新聞客戶端

    作為精神資源的“懷想”

    ——讀陳平原《懷想中大》

    巫小黎


    《懷想中大》(增訂版,中山大學出版社2022年)是中山大學杰出校友陳平原先生的散文隨筆集,作者說“這是一本為母校生日‘特供’的‘自選集’”。這話,雖是2014年《懷想中大》初版時說的,我以為至今還有效。過些日子,中山大學將迎來一百周年華誕,作者為母校生日預熱的用意不言而明。

    我沒有在中山大學讀過書,“與有榮焉”也輪不到我。盡管曾經常去中大聽蹭課、講座,但終究不過是訪客,不能自認為是從康樂園走出來的人。以訪客的心情與姿態(tài),有滋有味地讀《懷想中大》,其實也蠻好。我讀得細致,也讀得投入,還讀出了些許感慨,讀出了復雜的人生況味,仿佛跟著陳平原的目光、步履和思緒,重新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。

    作為1977級的大學生,陳平原洗凈泥腿子從家鄉(xiāng)潮州來到廣州,在中山大學度過了六年半。這里,他讀完了碩士,完成了基本的學術訓練,實現(xiàn)了個人生命歷程的“精神蛻變”,打下了一個現(xiàn)代人文學者的底色。個人的價值立場,姿態(tài)、性情和趣味,大抵也在這個階段構建完成。

    《懷想中大》講述的是陳平原個人的故事,是從鄉(xiāng)下闖進大都市的小伙子,在著名高等學府精神成人的故事。故事里那些令人思緒翻涌、心潮澎湃的動人場景,風云激蕩的時代氛圍,思想、文化與學術的氣場,早已了無蹤跡。書中許多人、許多事,幾乎都消逝在時光的黑洞,湮沒在歷史的煙塵。作者卻一件件、一樁樁找出來,翻箱倒柜尋尋覓覓,不時帶給讀者意外驚喜。幾十年前的文化風景,仿佛原畫復現(xiàn),一幕幕清晰展陳,歷歷如在眼前;又如老友重逢,格外熟悉而且親切。作者寶愛、珍視當年康樂園度過的每一片時光,娓娓訴說著自己的老師、同學、課堂、校園,有人有事,有景有情。時代氛圍和思潮文化、群體情緒和個人風采、價值追求和精神面相,方方面面混合交融,又都躍然紙上。學校開設的課程,當年的任課老師,曾經讀過的書目,一起辦讀書會、出油印刊物的同學,事無巨細,一一道來。乃至康樂園的花花草草,樹木房屋,思緒如縷,深情款款。一篇篇讀下去,彼時,熱氣騰騰的改開場景,浴火重生的氣象,昂揚高漲的情緒撲面而來,濃烈而灼熱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校大學生樂觀向上開拓進取、勇立潮頭奮發(fā)有為的青春活力,感同身受。

    《懷想中大》是陳平原的青春敘事。大學讀書時,作者20多歲,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血氣方剛。這是對知識充滿渴望,對未來懷著憧憬的金子一般的年齡,對自我期許,也處在時時調適中的“活躍期”。作者講敘自己的大學時代,沒有宏闊的高論,也不描畫盛大的場面,反而顯得有些細細碎碎,但卻格外生動而鮮活,實在又飽滿,令人過目不忘,印象深刻。這是本書的妙處,也是它令人喜愛的一個原因。作者由個人視角,從自身經歷、經驗和感受說起,勾畫個體精神、思想成長的路徑和軌跡,重溫那時候的師生情、同窗誼,懷想老少齊聚,弦歌一堂求學問真的歡快愉悅,再現(xiàn)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、文化重建的歷史風云,讓后人憑著文字的引領,聽聞近代以來最有活力、最富進取氣象的“少年中國”,平地起驚雷的顫音,想象一個古老國度迎來新的轉機,煥發(fā)新光彩的時刻,重返歷史現(xiàn)場,體認那份自信與堅定,樂觀與進取?!安辉趫觥钡奈?,卻感同身受。

    醉心個人青春緬想的陳平原,書寫青春,致敬青春,興發(fā)大都起于一己之思、之感,從個體經驗切入,限定在個人親歷親見的人與事,但他又不拘囿于個人的好惡與得失,歡愉或郁悶,而是把一個人文學者的情懷志趣、價值理想、學術素養(yǎng)、專業(yè)訓練和現(xiàn)實關懷融入生命個體,編織成個人趣味與個性特色鮮明,又富于濃郁時代氣息的“別樣”的“青春之歌”,將一個學養(yǎng)廣博、積累深厚的人文學者,對于現(xiàn)代大學的理想樣貌、精神面相與一個時代的社會、政治、文化、學術氛圍,渾然融合在一起。不能不說,這是作者與時代同步,與時代同行,得天獨厚的“江山之助”,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親歷者、見證人才有的幸運。

    《懷想中大》非常個人化的日常敘事,譬如說《我回母校討詩箋》《我的大學第一課》等等。一般讀者——尤其是當代青年,或許會興趣不大,讀起來會有一點“隔膜”。倘或經過良好學術訓練的研究者,那就可能視若珍寶,愛不釋手。再舉例說,作者大學四年在中大所修課程,1980年上半年中大中文系各年級課程安排一覽等,經作者用心組織,用文字一一記錄,都成了他個人化青春敘事的精彩橋段。附上檔案復印件作支撐,真實性和可靠性絕對有保障。這些言之鑿鑿的佐證,無疑是研究當代中國思想史、文化史、學術史和大學史寶貴的第一手資料。作為文學史家的講敘者,眼光、趣味、深厚老到的學養(yǎng)和跨學科的視野、識力,保證了本書的學術品味和研究價值。

    大學校園生活的青春敘事,無疑是個熱門話題,就像五彩紛呈的“萬花筒”。妙筆生花的作家、文學青年,或許更偏愛大學校園里的風清月白,意氣風發(fā)的俊男靚女,喜歡拾取課堂內外趣味性強,又吸引人、感動人的奇聞異事,或是各種“八卦”,有的干脆沉迷大學校園少男少女“人約黃昏后”的卿卿我我、情情愛愛。《懷想中大》與這類輕盈、綿軟又佻撻的風格、趣味完全不沾邊,它厚重、實在,富含思想、精神、文化和學術價值,是寫實的青春敘事,是值得研究和品讀的上世紀著名高等學府的大學生活。

    其時,大學生課程很少,考試也稀罕,大學生讀的書,卻很多、很雜,中外古今,文史哲經法政,各取所需。課堂內外,思想的碰撞,學術觀點的交流、對話,自由而活躍,指點江山激揚文字,并非嘴上過過癮的空言,是落實到具體行動的實干。大學生跨校、跨專業(yè)甚至過長江、黃河尋找精神同道,探討學術真諦,也絕非個別案例。是那時候一所著名大學校園里最迷人的風景。那時候,老先生、任課老師,不會以專業(yè)、學科的名義,給學生印發(fā)厚厚一疊必讀書目,也沒有公開發(fā)表論文的“剛需”。大學生、研究生漫無邊際地、自由自在地憑著自己的愛好趣味閱讀、研究和寫作,任意馳騁個人想象的創(chuàng)作,或引經據(jù)典的考證、著述,一概率性而行隨意揮灑。那時候,大學課堂沒有延伸性、拓展性閱讀的噱頭,跨學科、跨專業(yè)選課的制度,也都還沒有降生。大學生身心靈是自由的、健康的,讀書無禁區(qū),研究無邊界,是學界的普遍共識。游心又游目的瀟灑風流,激清揚濁的豪情意氣,令人追懷不已。相較于現(xiàn)在,學生的課程越來越多,讀的書卻越來越少,日子越過越乏味。怎能不令人唏噓不已,感慨萬端。

    《懷想中大》又可視為陳平原的大學敘事。雖說作者的身份底色是文學史家,但他也研究百年文化史、學術史和中國大學史,涉及領域眾多,著述宏富見解獨到。研究中國大學史,他撰有“大學五書”??谷辗榛鹬械奈髂下?lián)大,是作為個案深研細論的。出境/國講學、訪學的空隙,專門研究過香港中文大學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。北京大學是他職業(yè)生涯的舞臺,成就了他的學術事業(yè)和社會聲譽,所以他研究北大,順理成章,亦在情理之中。《懷想中大》顯然不是研究大學史的學術成果,是作者個人親歷、親見的回憶與追懷。敘事技法上,或許有一些些吳詠慧《哈佛瑣記》的影子。作者不僅津津樂道康樂園那些日子,不受約束、自由放達,醉心書海孜孜不倦的攻讀,更是眷念師生間心領神會、無聲勝有聲的默契。中大校園里,那些既守護師道尊嚴的戒律,又不失仁藹、慈和與寬容的學者,隨著陳平原虔敬的訪候、拜謁,使本書讀者有機會一一領略老先生往日的風采、神韻,讀之令人動容。作為學生的陳平原,研究蘇曼殊自有心得,寫成論文后,懷著忐忑送呈老師黃海章先生教正,黃先生盡管不支持學生的研究思路和論說進路,還是首先肯定“文章寫得漂亮”,然后才說“但我不喜歡”(《花開花落渾閑事——懷念黃海章先生》)。那份包容,那樣的豁達與大度,應該可以樹為后世典范。導師陳則光先生有意留陳平原在中大任教,學生想的是去北大讀博士,老師雖然心有不悅。然而,不舍歸不舍,則光先生還是寫了報考博士研究生的推薦信給北京大學,支持學生北上求學(《此聲真合靜中聽》)。

    今天的大學校園里,有此雅量的教授、學者,還有嗎?求學路上,得遇這樣的良師益友,怎能不令人歆羨不已、感懷不盡呢。正是因為中大有一批愛才、惜才,又寬厚、開通的老師,才成就了當代學界被廣為傳揚的佳話——“中大學生北大教授陳平原”。

    陳平原大學敘事的旨趣,立意在于建構開放、包容、多元的大學校園文化。譬如說,大學的人才培養(yǎng)范式和規(guī)則,陳平原認為,主事者既要為中才立規(guī)矩,又要為天才預留空間,要有奇才、偏才、怪才、鬼才,不世出的特殊人才的出口和通道。如此立論,耐人尋味。這分明是身為導師職業(yè)生涯的感悟、體會與講敘者個體成長經驗融匯貫通的思想成果。陳平原自己指導的博士研究生,著有《琴史與琴器》的王風,若是拿現(xiàn)在大學的專業(yè)方向、學科目錄對號入座,中規(guī)中矩地為他找個擺放位置,或許會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??伤诒贝?,就是有許多人“粉”他,選他課的學生也很踴躍。

    大學之大,在于有大師,業(yè)界早成共識?!稇严胫写蟆凤@然有意為大學之大,提供更多的闡釋空間——那就是大學之大,應該還有包容、開放等意涵,即“有容乃大”,能容納天賦異稟的特殊人才,容得下突破常規(guī)、慣例的各種創(chuàng)新和離經叛道。前面說的北大中文系領工資,卻埋頭研究琴史的王風,某些人眼里或被認為“不務正業(yè)”,而他卻做成了前人未曾做成的一番事業(yè),著成《琴史與琴器》填補了人文學史上的一塊空白,這也是大學之為大,應有的題中之義吧。

    于是,定位為中大中文系校友獻給母校一百周年華誕的青春書寫,卻不能自已地從當年自己老師書里“販來”蒲蟄龍院士、江靜波教授的逸事趣聞。蒲蟄龍院士是著名昆蟲學家,“術業(yè)”之外,小提琴拉得非常好,還應邀參加“羊城音樂花會”的演出。微生物學家江靜波教授創(chuàng)作長篇小說《師姐》,一度成為暢銷書,榮獲廣東省“魯迅文學獎”,后來,小說還被改編為電影。接著,作者又津津樂道補敘曾為中大知名教授黃際遇的往事。黃教授曾是中大數(shù)學天文系主任,兼教中文系“歷代駢文”課程,擅長書法,上課時用篆文寫黑板,課堂之外,又是圍棋高手。這些,跟中大中文系關系不密切,亦非作者求學期間的親歷、親見的事,按理不在“懷想”之列,《懷想中大》卻娓娓道來。

    作者構建理想大學校園文化,挖掘一百多年來大學文化傳統(tǒng),提升國人關于大學的基本認知,描畫大學該有的樣子,不只為大學造像,更重要的是為形塑大學校格,為現(xiàn)代大學培根鑄魂。其良苦用心昭然可見。本書第四輯“校園文化”就更直接、更集中了。

    《懷想中大》雖說是作者的青春敘事,其實大部分篇章寫于最近十多年,是主人公學術成就卓著,聲望日隆之后寫成的作品。作者或許正是以此致敬青春,“懷想”只是他“對話”一個生機盎然時代的方式,是他“對話”作為思想與精神資源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替代性表述。

    因而尤需留意作者昔日熱血青年與當代知名學者的雙重身份??梢哉f,本書是青年的熱情與中年的知性、睿智相互激蕩的產物,是一位學術名家,思想深度、廣度和成熟度都達到高度飽和狀態(tài)后,以個體生命經驗為物料建構起來的大學敘事。這將是后人感知、理解一個偉大時代殊為難得的讀本。李輝說:“當真實的個人化記憶大量出現(xiàn)時,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狀?!盵李輝:《大象人物自述文叢總序》,《馮亦代自述》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03年,第2頁。]我深以為然。


    編輯|蔡楊

    審核|梁佳濤



    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