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潮汕地區(qū),悠悠歲月長河緩緩流淌,沉淀下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,“出花園”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。它承載著潮州人民對孩子成長的美好期許,宛如一首古老而深情的歌謠,輕輕傳唱在每一個潮州人的心底,溫暖而又親切。
吃“五碗頭”
“出花園”,是潮州孩子15歲時舉行的成人儀式。在潮州方言里,這個獨特的詞匯寓意著孩子如同從繁花似錦的花園里走出來,告別童年的懵懂與稚嫩,大步邁向成人的廣闊世界。當家中有孩子迎來15歲,整個家庭便被一種忙碌卻又喜悅的氛圍所縈繞,籌備工作如同一場盛大的序曲,緊鑼密鼓地奏響。
“出花園”的時間,通常定在農歷的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或七月初七“七巧節(jié)”。元宵節(jié),作為一年之中第一個喜慶的節(jié)日,處處張燈結彩,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氛圍,為孩子的成人之禮添上了一抹熱鬧的底色;而七月初七,這一天是“九子母誕”,也就是俗稱的“公婆生”,充滿了美好的寓意,仿佛在冥冥之中為孩子的成長之路庇佑護航。
籌備“出花園”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被長輩們注入了無盡的愛與期待。父母會帶著滿心的歡喜,穿梭在熱鬧的街市,精心挑選一套嶄新的衣裳。新鞋也是必不可少的,它是孩子邁向新生活的“戰(zhàn)靴”,寄托著家人希望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腳踏實地、穩(wěn)步前行的殷切心愿。
除了衣物,供品的準備同樣飽含深意。紅雞蛋是“出花園”儀式中的常客,寓意著孩子的人生能夠順順利利、圓圓滿滿。而一只肥碩的公雞(或母鴨),則是整個儀式的“重頭戲”。公雞在潮州文化里代表著勇敢、陽剛和積極向上,長輩們希望孩子吃了公雞后,能將這些美好的品質融入靈魂,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充滿斗志,勇往直前,無畏任何艱難險阻。
飽含深意的供品
充滿美好寓意的物品
“出花園”這一天,父母要用大桶盛滿溫水,浸泡著精心采集來的12種鮮花,讓孩子洗臉沐花浴。那裊裊升騰的水汽中,彌漫著鮮花的芬芳,仿佛要將孩子身上殘留的孩子氣徹底洗凈。浴后,孩子要系上新肚兜,兜里裝著12顆桂圓和兩枚古銅錢或兩枚龍銀元,再穿上新衣服和紅木屐。其寓意是讓孩子跨出“花園”的門檻后,能夠一帆風順、一生平安、吉祥如意,開啟一段充滿希望的嶄新旅程。
鮮花水
洗花水
新肚兜
然后,孩子身著新衣,精神抖擻地站在擺滿祭品的桌前。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十二道菜,這十二道菜可不是隨意準備的,每一道都蘊含著獨特的寓意,是長輩們對孩子深深的祝福。有象征長壽的面條,細長的面條如同一根根生命的絲線,希望孩子健康長壽;有寓意吉祥的肉丸,圓潤的模樣代表著團圓,祝愿孩子生活美滿、萬事順遂。
穿新衣
穿紅木屐
孩子首先要完成的是“咬雞頭”環(huán)節(jié)。長輩們笑容滿面,那笑容里藏著無盡的溫柔與期許,他們用筷子夾起精心烹制的公雞頭,輕輕遞到孩子面前,口中念念有詞:“吃了雞頭,出人頭地。”這簡單的一句話,承載著長輩們對孩子最殷切的期望,希望他們在未來的學業(yè)、事業(yè)上都能嶄露頭角,成為人中龍鳳。孩子接過雞頭,輕輕咬下一口,從這一刻起,他們仿佛咬下了一份責任與擔當,開啟了人生新的篇章。
咬雞頭,滿滿的希望意味著從此開啟人生新的篇章
盡管時代在變遷,但“出花園”這一傳統(tǒng)習俗卻從未褪色。它深深扎根在潮州這片土地上,成為潮州人心中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。每一個參與“出花園”儀式的孩子,都在這充滿儀式感的過程中,完成了一次心靈的蛻變,帶著先輩的期望與祝福,開啟人生新的篇章。
文字|趙舒
圖片|謝鋼凱 蔡鍶桐
編輯|張澤慧
審核|詹樹鴻